爱,是我们城市最美的语言
(2009年10月31日 深圳特区报)
深圳人扶危济困的关爱,包括两个方面——市内范围的,给需要帮助的人伸以援手,帮忙他们解决问题,送去温暖。另一方面,深圳在对外献爱心特别突出,如对灾区,捐钱捐物,送去很多爱心。而外地的群众遭遇困难,市民也不拘于市内市外,大送爱心。无论是深圳内部,还是在深圳这座城市之外,深圳人的扶危济困意识都非常强,两个维度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在全国都有代表性。
深圳,一座浸在爱心和爱意中的城市。爱,是这座城市最美的语言。
爱,可以让生命延续。
当深圳的一些市民群众遇到困难时,热心的市民们伸出了援助的手,为他们的生活送上新希望。在深圳,有一批地贫儿童,每个月昂贵的输血、排铁等费用让地贫儿家庭纷纷陷入了困境。深圳的“关爱行动”创新社会救助模式,启动“燃料行动”,在政府大力倡导、媒体宣传推动、企业出资出力、公益组织扩大工作、公众广泛参与中,募集善款近400万元,为百余名地贫儿延续了生命,其中15名地贫儿升上初中,2名地贫儿考上大学。
爱,可以给人们带去感动和希望。
在深圳,“爱心人物”、“道德楷模”层出不穷,成为深圳人的自豪和骄傲,丛飞,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名字,多年来,他不惜倾家荡产资助贫困儿童,去世之后还捐出眼角膜帮助他人重见光明,成为感动中国的“爱心大使”;承明,一名身患癌症的港商,率领着全厂1000多名员工加入义工团体、先后资助二百多名贫困儿童读书、帮助几十名下岗人员渡过难关,用生命传承责任、用爱心回报社会……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总在激励着鹏城人民。
爱,可以在更多人之间传递。
“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2003年12月18日,首届“深圳关爱行动”拉开序幕。如今,已开展六年的关爱行动,共举办9000多项爱心活动,吸引几百万人热情参与,连绵不绝的关爱行动已成深圳活的文化、新的传统,“关爱、感恩、回报”,描绘出城市精神文明的新坐标。爱,不仅温暖你我,也让青春鹏城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关爱之城。
爱,可以插上翅膀飞向远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深圳是一个把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城市。在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几乎从灾难发生的第一刻起,深圳就迅速地汇入了这场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浩荡洪流,全市上下掀起了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的爱心大潮:政府财政拨付的救灾款,第一时间从深圳奔向灾区;每天上千名市民排队捐款,巨额现金捐到市慈善会后急驰灾区;一批又一批身着“深圳”标识服装的医疗队、特警队、义工队奔赴灾区一线抢险救灾;深圳企业开足马力为灾区生产帐篷和活动板房;深圳各医院踊跃接收救治灾区伤员……爱如潮涌,在短短一个多月里,深圳为灾区募集善款12亿元,以及一大批帐篷、药品的救灾物资,在全国名列前茅。此外,为四川灾区建设安置房1万多套,占全国完成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并因此成为全国十个受到表扬的省、市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深圳还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始了对甘肃陇南市文县、康县、武都区和甘南州舟曲县等灾区时达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爱,就在举手投足间,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在深圳,许多人在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会悄悄地给自己资助的山区孩子汇去一笔学费和生活费;在深圳,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到一些急需救助的事例时,会有人通过媒体送来爱心送去关怀;在深圳,许多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到孤儿院福利院给需要帮助的老人孩子们送去自己的一份心意一份关爱。
如果说,爱是一支画笔,扶危济困的深圳人正拿着这支笔,共绘越来越迷人的文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