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5-4-24
- 在线时间
- 230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4-7
-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3
- 积分
- 22359
- 帖子
- 3749
  
|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健刚现场演讲:
非常感谢,很荣幸代表中山大学和南方日报,发言我们共同出品的全民公益2011年度发展报告。王振耀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非常认同清流误国,希望我这个不是清流,但是希望能够讨论草根NGO的未来是怎样的,它是专业性服务组织。可能现在NGO的发展,或者民间工艺组织的发展不仅仅是专业性服务,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一会儿也会向大家公布,民间公益组织在公信力、在推动转型方面,其实有时候会爆发出更大的引领作用,明天可能会有更多的争论。我个人的观点,草根NGO正在发展,可能用民间公益组织的概念更能够代表它的方向。
在2011年度,我完全赞同王振耀老师所讲的,它是非常重大的转型阶段,我们在这个阶段,也许今天这个时刻我们可以停下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通过三个月的研究,大概做了469份问卷,进行了公益组织的深入调查和2000多个公益基金会年报的分析,还有对公益政策变化的分析,我们发现2011年可以有一些令我们非常欣喜,但是又有非常担忧的事情发生。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描述2011年中国公益界的情况,这就是爱恨交织。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非常令人暂告的一面,郭美美这样的事件,慈善界非常灰暗、非常丑恶,或者说非常难受的一面展现,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类似邓飞、温州动车事故社会合力救援这样的事件,正如王老师所说的大爱,他们同时进行、同时存在着。在爱恨交织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社会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正如同全民娱乐一样,去年提出全民公益可能早一些,今年我们真正进入全民公益的时代,连国资委都宣布国有企业也要成为全民公益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化、多元化、主流化,正成为公益慈善的特点。今天我们能够跟南方日报合作谈论公益,这是非常重要的主流化的标志,但是围绕着这个主流化,今天的公益界呈现多元的思潮,包括刚才听到王老师的一个新观点,当然我必须得说,除了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在发生转变之外,民间公益在2011年有非常大规模的兴起。
公益和慈善在这个年代有非常大的不同,现在公益非常快的超越了慈善,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捐款捐物,而且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开展的公益社会组织活动。全民公益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益,强调慈善回归民间,强调慈善不至是富人的施舍,而且是一种交换,普通人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成长为公民,使大量的人们进入公共生活,成为一个公民社会。正是因为这一点,实际上公益与社会建设是息息相关的,今天中国社会已经进入非常强劲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一方面社会矛盾突入凸现期,公益可以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管道,不能说真正解决,但是可以寻找新的道路推动社会的转型。
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到全民公益首先是一种公益行动,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行动可能跟社区更关联,所以强调社区公益。普通人可以参与公益组织,用公益组织的方式集体行动来改变社区。这种普通人的公益需要社会、基金会、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另外也需要政策环境的改变,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归宿点,最终是落在公益文化,也就是关于公益的意义价值体系,而这一套价值体系可能通过公益传播、公益教育、公益研究来不断的形成新的如王老师所说的知识生产方式。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全民公益的动力逻辑,看到他们的框架。根据这样的框架,我们对2011年公益的各个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我们认为有三个关键词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就是公信力,公信力在一个信任高度建设的社会中对慈善组织并不是大的问题,但是2011年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信任危机,从陈光标的诈捐门到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会1500万的买发票事件,都引起广泛的质疑和讨论,然后产生非常强的对慈善的信任危机。公信力是面对信任需要表达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副责任,对公众报告、解释和接受质询,我们从六个方面观察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情况,主要针对是469家测量样本,可以看到在合法性方面,调查发现只有52%的机构是合法注册了的,当然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在以前的调查中更多的组织还没有得到完全正规的注册。我们必须得说,很多的调查组织他们在法律的合法性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在社会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来赢得支持。在这些方面有70.7%的民间组织建立了理事会,97.8%完全接受志愿者平台,87.3%组织对项目进行了专门的评估,59.1%的组织接受过外部的独立审计,这些数字还不是那么的足够令人相信民间公益组织,但是相比以前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公信力的建设,民间公益组织已经在不断的开始。虽然大部分的资金来自国际社会,但是民间公益组织的负责主体,40%认为应该是服务群体和受益人群,这是令我们欣喜的。
很多社区组织也在建立自己的公信力,但是这是熟人社会,不在于财务透明,而是能不能真正让社区问题得到解决。2011年很多在社区工作的公益组织进入了十年,他们长期工作以及带来社区的改变。我想推荐在广州有一个组织,他们逐渐建立起了公民的主体。基金会方面,毫无疑问公信力也在逐步建设,除了官办的基金会提供公开的募捐信息平台之外,很多非公募基金会也开始建设。我们必须得看到,2011年开始加强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迄今为止虽然我们还是比较弱的,宁夏在2011年第二个慈善性事业管理条件,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监督,要求他们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每半年向政府汇报,这样相关监管在加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2011年有很多公益创新事件,他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产生传统民间公益组织难以产生的效果,比如说邓飞的“免费午餐”,500多位记者,用各种新媒体的方式,让这样的计划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果和政策效果。还有年初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将公益组织积累的很多经验,用新媒体的技术得到了非常大的传播。公益创新还体现在艺术开始进入行为之中,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行为艺术,这是保护肝炎病人的公益组织,使他们的社会行动具有了柔性,同时也可以跟政府交流合作。
公益组织在2011年开始出现了联盟现象,2008年出现的公益组织联盟,当时很多人都在质疑会不会持续,但是2011年他们的行动,让苹果开始关注下游的生产链问题,他们各自分工,迫使苹果这样的超大型IT企业开始反思他们带来的污染问题。那么在社区仍然存在着很多公益创新,比如说广东凤凰城,实行点对点的救助。还有重庆这样的地方,也有进行类似公民自治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徽,这是安徽的农民合作社,开始重建他们的乡村。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发展。当然创新也会带来风险,很多年轻人站出来参选人大代表,虽然很多都失败了,但是影响非常重大,从某种可以看到这种创新的过程仍然有艰难的路要走,但是很多年轻人开始参与到公益创新中。
还有就是转型。公益创新不断带来专心,首先就是政策的转型,从过去的管理、控制到鼓励、扶持,2011年中央的立法还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地方立法已经拉开了闸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立法都已经开始进入尾声阶段,宁夏已经率先出台了这样的条例。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公共政策在局部地区有非常大的突破,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东的突破,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比如大幅度的降低登记门槛,民政局已经抛出在明年实行8类社会组织降低门槛,实行宽进政策,还有以广州市率先发布慈善组织具有公募权,还有就是加强慈善建设。以前我们是政府办社会,但是现在是政府支持社会。公益的行为模式也出现了转变,现在进入了有效公益、专业公益,很多支持公益的人开始提出提高公益薪酬,年轻人希望可以将公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不仅仅是血汗公益,而且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职业发展的未来。
2011年令人鼓舞的是南都继续举办了自己的银杏伙伴计划,赢得了一片叫好,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投入到专业公益的领域来。社会治理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型,正是因为民间公益的兴起,尤其是基金会的兴起,非公募基金会已经超过了公募基金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政府开始不是一手包办了,而是与公益社会组织共同治疗,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发生,值得我们关注。2011年公益制度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但是正如刚才王老师所说,一切进入非常迅速的转型过程,一方面公益突飞猛进,狂飙突进的时代,另外一个方面,仍然还有很多停滞和缓慢的地方,尤其是我们的立法和法律制度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怀疑也有希望,我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想起2011年末时小悦悦事件,18个路人漠视,陈贤妹实施了救助,这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普通事,但是唤起很多人长期压抑的良知。我们的公益就像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许是最坏的时代,最黑暗和最丑陋都暴露出来,但是很多人都参与进来,用他们的行动改变,特别是青年人开始崛起,青年公益正在开始引导公益新的方向,他们要在这里开展他们更重要的梦想。
丑恶的东西仍然在继续,但是很多人开始建设他们的阳光和开始有自己的方向,如果我们要建设幸福的话,幸福是在公益里,幸福是在每一个公益人的心里,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