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3-4
- 在线时间
- 22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4-7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1
- 积分
- 10733
- 帖子
- 1101
  
|
#魏基成#魏基成捐助的助听器为2001年前的模拟技术的助听器 (转http://kan.weibo.com/con/3509415190163709)
经查询核实,本次澳大利亚华人魏基成所捐助助听器为已经被市场边缘化的模拟助听器,于2003年申请并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号:03209650 申请日: 2003年8月8日 专利持有人吴志贤的说明中是在2001年发明的该技术。
通过查询资料,专利本身没有声学音频技术的含量,核心意思就是用一个充电器替代电池,准确的说是环保型专利,而非医学专利.专利言辞来看该助听器使用对象是老年人。
查询专利中电路图获知是个普通的放大电路,该助听器使用“麦克风301所收集的声音经上述电阻、电容、电晶体组成的放大电路,以将声音放大后再经由喇叭播放出.” 属于早期模拟助听器特征,无现代数字助听器将收集到声音信号,经微型芯片计算处理为患者所需声音之特征。
由此可知道该助听器最少为12年前的模拟技术,现在的生产成本应在100元人民币左右,或者更低。当时数字助听器刚刚进入大陆,这个可充电助听器确为当时一个亮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听力学界就已经总结经验,发现采用线性放大的模拟助听器是掩盖性补偿方式,既将声音的各种频率统一放大。而听力障碍患者的各个频率的听毛细胞损失程度均不一样,采用掩盖性补偿方式对于好的听毛细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经常性的大声音刺激会导致噪音性耳鸣和残余听力下降。因此要求助听器能够做到针对性补偿,既小声放大,大声压缩,各个频率缺多少补多少。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可实现的动力,先如今的数字助听器等同一台超级电脑,可实现声音的收集和处理、不同声场的转换进行针对性补偿,切实有效的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声音,并保护他们的残余听力。
本次魏先生捐赠的对象是针对听障儿童,一没有要求求助者提供基本听力情况,二没有专业听力医师配合听力检测工作,三没有专业助听器调节师进行助听器调节工作.四没有专业技术团队执行发放工作,五号称家长自己就可以帮助孩子调节,说明这是一个简单功能的助听器.如果捐的是有自我辨识能力的老年人,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但是对于孩子,其中可造成的潜害包括三种情况:1,孩子听力损失极重只是听到却听不清,延误了正确解决听力以及进行言语康复的时间;2,孩子听力较轻,志愿者和家长不懂听力学,以为声音越大孩子反应越快就是好事,埋下了噪音性耳鸣和二次听力下降的隐患.3,模拟助听器无法提供清晰的音质,孩子使用学习语言很难清晰到让别人听懂.
事实证明,模拟助听器自发明以来确实给听障人士带来了便利,但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一直无法让他们听的好、听的清晰.受此限制,过去30年的时间里,制造了大量的不被手语聋人接受又不被听人理解的边缘人-“重听人”,他们苦苦挣扎于外界环境压力和内心的纠结之中,在听力解决技术以及国家经济能力发展到很强盛的今天,我们不能够眼看着再制造更多的边缘人.因此科学家们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既数字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拿出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我们依然不会质疑魏先生的善心,还是要提醒公益慈善是需要科学的进行,不要盲目冲动,政府2000年采购的助听器大约是1000元/台都发不出去,很多听障朋友和家长基本都是领回去送给老人或者闲置着,绝对是不敢送给其他听障儿童戴的。以至于政府连年提高救助项目助听器的技术标准,提高救助款的额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