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馨可人 于 2011-7-18 16:40 编辑
我们都有老去的时候
2011年7月17日上午,参加福城志愿者协会“关爱老人送清凉”主题活动的时候,一路上所见所闻,触动了心底那根易感的弦,活动结束后,眼底依然泛酸,喉头在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上午8:30分,我厂十几名志愿者带着孩子陆续地到达了南街法院门口,福城志愿者协会的人身着鲜艳的红T恤,正在安排相关事宜。每来一个人,就发一张“2011年关爱老人送清凉活动”的标志性帖牌。孩子们很高兴地把这牌子贴在了胸口上。
这次活动分成?组,全城共有48个孤寡老人将得到志愿者的帮助。
我和王海雄、李颖还有另一位美女恰好分配在可心姐一组,“敬老”项目是可心姐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一手创办的。她说,最初的时候,经常每个星期就只有她一个人,四年来,她一直坚持着,发展到现在每次活动可达20几人。这些老人的资料,她都是通过社区居委会了解,然后一家家调查、摸底,经过核实后,把他们分成固定服务对象和主题活动服务对象两类。而我们这一组服务的对象是龙骨井居委会的5位孤寡老人。
每天在黑暗中静坐的朱奶奶
朱奶奶现年87岁,听说曾经育有一儿夭折,后以当保姆为生。朱奶奶家有两间房子,大概有20个平方米,所谓的客厅除了几张凳子,一张椅子,一台电视机,就什么都没有了。电视机常年不开,因为朱奶奶一个月只有300元的低保费,还要负担75元的房租。可心姐说,这是唯一一个还要付房租的老人。朱奶奶因为怕浪费电,又因为腿脚不灵便,常年孤坐在客厅里的椅子上。
有时,朱奶奶带过的孩子们会来看望她,她的外甥女也会经常来照顾她,到了星期天上午,她就会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着志愿者的到来。
朱奶奶是每周固定的服务对象,志愿者每周定时给她送一次菜,因为志愿者协会的资金有限,她们主要靠义卖和善举之人的捐助得以维系,所能提供的菜品也只能提供简单的猪肉与时令蔬菜。
可心姐说,朱奶奶的情况在这些老人当中算是比较好的了。 离开朱奶奶家时,朱奶奶一直说着“谢谢”。
饿了三天的卢奶奶
卢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住在龙骨井桥梁新村。到她家门口的时候,已经有另外一个志愿者站在等候,她说已经敲门十几分钟,始终无人开门,也没有人应答。邻居反映说,已经有两天时间没有见过卢奶奶开门了。
可心姐担心卢奶奶出事了,因为卢奶奶身体不好,腿脚不灵便,每次等她开门都要十几分钟,但是,在她开门的过程中,只要听到志愿者的声音,她就会在里屋应答。有一次,志愿者发现卢奶奶倒在客厅里,只有破门而入。
这次是不是又和那次一样呢?
王海雄找来一张卡和硬纸板,想通过“另类”的方式进门,可是,没有成功,他又冒着危险爬上过道的围墙上,想从窗户里看出一点情况,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既然客厅里没有什么异样,唯一的就是卢奶奶一定是卧床不起。
可心姐和社区居委会人员联系,因为是休息日,居委会也没有人上班,不能拿到卢奶奶家的备用钥匙,他们建议我们求助110。
几分钟之后,110的几位帅哥来到现场,他们问明了情况,一个人用肩膀使劲一撞,本不牢固的门锁就被撞开了。
可心姐冲了进去,忙叫“卢奶奶”,一直没有人应答,到了卧室床边的时候,才发现卢奶奶躺在床上,整个上身都蒙在被子里,手成鸡爪状抖过不停。可心姐掀开被子,问卢奶奶怎么了,卢奶奶已经不能言语,110的民警问,是不是要叫120,可心姐说,最好是叫120,可是,最后谁都没有拨打120,因为真的要把卢奶奶送到医院,那出车费用谁出?谁又去护理?
我和可心姐把卢奶奶扶到客厅椅子上坐下,为卢奶奶穿上衣服,这个时候另一组自愿者人员已经过来援助,发现卢奶奶家没有电,没有火,电的控制开关一直合不上闸。估计是卢奶奶用电磁炉做饭的时候,用法不当,造成电源短路。具体情况,要等电工查明才知。
给卢奶奶收拾一番后,才知道卢奶奶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大家赶快买来牛奶、包子。这些都是卢奶奶平时最喜欢吃的食品,可这次卢奶奶连半个包子都没有吃下去。
大家开始整理、清扫卢奶奶家,有生火做饭的,有切菜煮饭的,有喂卢奶奶吃东西的,有为卢奶奶按摩的。在这里,我又看到两张熟悉的面孔,她们就是我厂卷包车间的另两位员工——文满凤和欧运芝,她们身穿志愿者服装,一个正在切菜,一个正在用清凉油为卢奶奶按摩。
卢奶奶眼里储满了泪水,她虽然不能言语,却用一双泪眼告诉我们她内心的波浪。 而我已经眼底泛酸。 卢奶奶已经饿了三天,可能是因为家中没有电,没有火,自己又无法自理造成的。如果没有这些志愿者,卢奶奶是否真的要在饥饿中“逸享天年”?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李大哥
他叫李三毛,是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老汉,他年老多病,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去他家的时候,他正在做饭,论身体来说,他可能算是这一组最好的了。所以,他只是主题活动的服务对象。
李大哥只有60几岁,他的家也相当干净,两间一厨,无卫生间,他说,卫生间在走廊上。 他的家干净得只看见一张床。
因为诸多原因,只在李大哥家逗留了几分钟,他也说了一些感谢之类的话语,因为彼此不是非常熟悉,更是不敢多问,因为每一个心理都有一根敏感的弦,如果不触动,那根弦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完好如初,如果触动了,就会在峥嵘岁月中,呈现弦断音裂的时候。
一份未送出去的“清凉”
可心姐说,那是一对贫困的老年姐弟,姐姐因为肌肉萎缩需要医治,弟弟则常年照顾她。
到了他们家的时候,喊了几声,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应答,问是谁,听到是志愿者上门之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任何声音了。问邻居,他们说,此户人家曾经和他们谈起过,他们只需要钱,不要东西,要不,就是志愿者每周固定的上门服务。
志愿者当初把他们定为主题活动类服务对象,一方面是志愿者人手不足,另一方面弟弟还可以照顾姐姐。他们不象卢奶奶那样,举目无亲,平时单靠居委会和志愿者的关注。
等了几分钟,里面的人不愿意开门,我们只好离去。 因为,等待帮助的人很多。
一路上无言,想起和我们一组的那个美女带着年幼的儿子参加志愿者活动,她的家庭并不富有,从她的言论中可以知道,到目前她是租着房子住,并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是,她却有一颗善举的心。到卢奶奶家的时候,她主动的倒马桶,因为恶臭,她呕吐起来,可是,她依然坚持做完。她说,中午饭都可以节省了。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心理由衷的佩服她,因为她做志愿者已经几年。她的孩子也是从三岁的时候开始跟着她大街小巷的跑,如今,她的孩子已经五岁了,非常懂礼貌,见人就打招呼。她说,她的一个同事以前的时候总是嫌自己的母亲罗嗦,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很亲热,自从参加几次这样的活动以后,对自己的母亲变得很孝顺,因为谁都不想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
从每组传来的信息很多,因为第一次参加,时间、经历有限,只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只期望更多有心之士关注这个群体,让爱和温暖倾洒在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