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城志愿者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国学精典文选------《道德经》第50章 [复制链接]

Rank: 2

宣传大使奖 原创先锋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8:26: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张洪 于 2012-5-31 18:37 编辑

学习国学精典文选------《道德经》第50章  

学习国学经典,宏扬传统文化,提高思想素质,服务社会大众  

郴州市国学养生公益讲坛《道德经》讲座第五十章   

纯属公益讲座,不收任何费用,风雨无阻,学习永远不晚。

主讲老师:易光辉   

〖资料〗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⑥。盖闻善摄生⑦者,陆行不遇兕虎⑧,入军不被甲兵⑨。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⑩。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注释]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引语]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评析] 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译》)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1.jpeg 3.jpeg
  --------------------------------------------------------------------------------

注:郴州市“国学养生公益讲坛”、“林邑讲坛”《道德经》讲座                           
               下周时间安排表   
周三晚   19:30---21:30地址:苏仙南路42号中国统一教育网郴州分公司一楼     第51章---81章   
周六下午14:30-16:30  地址:市五岭广场文化中心三楼多功能报告厅                第 5章---81章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9-4 15:34:55 |只看该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于我们|操作帮助|手机版|无图版|站务|导航|郴州市福城志愿者协会 ( 湘ICP备12010595号 )  

GMT+8, 2025-5-24 16:31 , Processed in 1.070894 second(s), 16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