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湘南凝冻灾害民间联合行动 郴州区域儿童温暖包发放方案 一、行动背景 2011年、2012年壹基金儿童温暖包一共1530个,发到了苏仙区的大奎上乡和郴州桂东县的寒口乡黄洞乡、永兴的马田乡、桂阳的华山乡、汝城的岭秀瑶族乡、延寿瑶族乡、盈洞瑶族乡、小垣瑶族镇、临武的西山乡、宜章的天塘乡七个县市的11个乡镇。得到了当地政府、媒体、公益团队和爱心商家的支持和赞扬,特别是得到了高寒山区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欢呼和好评,看到孩子们穿着壹基金发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孩子们暖和的身体和快乐的微笑是我们志愿者最大的快乐。现在已经进入12月,寒冷一步步逼近,为在2013年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我们已开始了准备工作。 今年是湖南民间联合救灾小组在湖南郴州第三年的救灾行动,今年将有湖南民间联合救灾小组三个成员团队参加发放:郴州市福城志愿者协会,汝城志愿者(义工)联合会、宜章志愿者协会,儿童温暖包一共300个,将发往汝城县三江口乡镇中心学校100个,濠头乡中心学校100个、 宜章县莽山瑶族乡和关溪乡100个 ,今年我们将再一次在壹基金和湖南民间联合救灾小组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12月8日—2013年12月27日,在湖南郴州汝城县 乡启动“壹基金.西南凝冻灾害民间联合行动”序幕,届时我们福城志愿者、汝城义工、宜章志愿者将一道把壹基金和一家人的温暖送到300个特困孩子的手中。 二、湖南郴州汝城县、宜章县及部分贫困乡介绍: 汝城县贫困状况: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为湘、赣、粤三省交界之地,地处罗霄山脉南端与南岭山脉中段交接部,主要特征是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岗盆地相间,总人口四十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29万亩。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是一个贫困人口多、脱贫程度深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创收渠道少,造成低收入人口数量大;自然灾害频繁,抵御灾害能力弱,汝城水灾、旱灾频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由此导致返贫现象严重。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贫困县;因多种原因,1994年改定为省扶县;2002年初,在上级的亲切关怀下,被重新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及时地派驻了中央、省、市三级扶贫工作队。目前被列入重点扶植村有100个,贫困村人口159052人;饮水困难人数31000人,饮水困难牲畜2800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01元,低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1196元的人口有158455人,占全县乡村人口的45.05%,当前仍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9828人。 贫困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汝城位于南岭山脉中部和罗霄山脉南端的交接部,四面高山耸立,地势险峻,境内高差1566.6米,条件恶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尤其目前出入境公路不畅,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三大暴雨中心区之一,洪涝灾害每年发生,群众返贫现象严重。2006年遭受“5•6”和“7•15”特大洪灾、2007年七八月间遭受旱涝灾害以及2008年的冰灾、“6•13”特大洪灾,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4亿元、4.69亿元、20.37亿元、1.27亿元,经济受到重创,基础设施损毁严重,返贫人口增加7.6万。二是经济基础薄弱,项目配套投入的压力巨大。汝城县工业经济刚刚起步,二、三产业绝对落后,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属典型的“吃饭财政”。近年来,尽管国家增加了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但地方配套压力很大,财政拿不出必不要资金。三是扶贫资金筹措机制不畅,路子不多,造成扶贫资金严重不足。多年来,汝城县扶贫资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中央、省、市机关单位驻点扶持援助资金,没有得到更多的国际和社会各界的善款援助,扶贫资金数量非常有限,每年总数不超过2000万元,扶贫项目只能安排一些到村到户的小型项目,规模效益难以形成,脱贫效果很不明显。 三江口瑶族镇镇情和教育现状简介 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少数民族乡镇,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位于汝城县最南部,与广东仁化县接壤。全镇总面积111.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23亩,总人口899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253人,占70%,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1222元。镇内有着丰富的林业、水电、矿产等资源。全镇林地面积14.5万亩,其中:生态林面积9.3万亩,楠竹4.5万亩,林业收入是广大群众的主要支柱产业;三江口矿产品种繁多,现已探明的矿藏达10多种,其中钨、铜、金、钾长石储量丰富,尤其钾长石矿,总储量达700万吨,居全县之首,现由于生态保护,开发力度不大;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已勘明的水能蕴藏量1.08万千瓦,现建小水电站28座,总装机容量1万千瓦,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率92%。 2010年,三江口瑶族镇成功的实施了政府驻地从东岭墟搬迁至原三江口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项目建设,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631.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产3112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01万元,其规模总量在全县排在倒数位置。三江口瑶族镇的主导产业为农业,全镇只有少数几个规模不大的红光食用菌农村经济合作社、明星肉牛养殖场合作社等,主要企业为热洞楠竹精深加工厂、福兴再生加工厂、三江口大兴法兰板厂等企业。三江口瑶族镇现有学校2所,在校师生976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9人,病床11张。邮政所1家。目前,尚有两个村未通程控电话,3个村未通水泥路。4个村无建自来水。 三江口瑶族镇学校,原名东岭乡学校,位于汝城县东南边陲,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南岭山区腹地,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于1962年,座落在汝城县三江口镇东岭墟,学校占地33980平方米,校舍面积6500平方米,自2005年秋季起成功撤并村小实行集中办学,实现“一镇两校”的目标。现在学校有中小学生1284人,其中初中生371人,小学生913人,教职工58人。本科学历35人,大专学历18人;中级职称38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狠抓内部体制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开创了新局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尤其是初三毕业升省示范性高中人数一直居于全县前列,在学校目标管理评估中连续四年获奖,被县教育局评为“教学常规及教研教改第先进单位”、“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榜校”、“郴州市教育收费示范性学校”。 近几年,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心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新建了一栋拥有16个教室的教学楼、一栋可容纳200余名住宿生的学生宿舍楼等教育教学设施。但学校的配套设施很落后,教室里很多桌椅已经严重老化,宿舍楼里的床位严重不足,如今每张床都至少睡两名学生以上。另外由于我镇属高寒山区,各村距离较远,学生家庭的收入很单一,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且我镇镇内道路90%为山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学校也没有校车接送,安全堪忧。目前我镇处于学生就学的高峰期,无论教室、宿舍都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且部分教室、宿舍属于危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为了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濠头乡基本情况 濠头乡位于汝城县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 地处“两省三县六乡”交界处:东接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南连永丰乡,西靠田庄乡,北邻桂东县沙田镇。全乡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572人,其中移民村8个,移民4928人,全乡总面积182.4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三;是典型的林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全县最大的移民库区乡镇。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32万元,同比去年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3万元,同比去年增长35.07%,实现财政总收入1849万元,同比去年增长2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同比去年增长15%,人均纯收入1670元。 全乡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有部属大中型水库的沙田水库一座,库容达1680万M3,沤江河贯穿全境,水能蕴藏量达12.5万kw,现建有小水电站13座,总装机2.767万KW。特色产业发展良好,建设社溪千亩油茶基地1个,打造以板栗、柑橘、水晶梨为主的小水果基地7200亩;发展养殖专业户13户。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红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著名的“江背山大峡谷”、“庙前原始次森林生态圈”、“樟溪梯田”、“移民小水果生态园”等生态景观以及“红军楼”、“红军宣传标语”、“朱德遇险”礼堂旧址、“朱范和谈”旧址等著名的红色景观。是一块红色的土地,留下了朱德等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有革命红色故事“朱德濠头遇险”遗址——红军楼,革命时期成立的庙前支部。养育了何举成等革命功臣,留下了在濠头山区创建军事后方基地的英雄故事。 濠头乡学校始建于公元1940年,原名濠头中心学鹇,后更名为濠头完小、濠头附中、濠头学区、濠头中学,1996年命名为现在的校名——濠头乡学校。 濠头乡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鹇,学校辖村小10所,在校学生1200人左右,教职员工8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8927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男、女寝室各一栋,教职工宿舍1栋,学校多功能餐厅、运动场、实验室等建设和设施齐全,是一所较为规范的乡级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好场所。 21世纪以来,学校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2000年,学校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开始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篱,全面向素质教育挺进。 2002年学校提出了“以德立校、以质兴校”的校训,“文明守纪、严谨活泼”的校风;“嘉言懿行、诲人不倦”的教风,“拼博进取、求实创新”的学风,以比激励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地办好教育。 2005年,学校大力开展校本教研,立足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开创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倡导新课程改革,使国家、地方、学校教育三者结合。提出“创新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新的教学理念。 学校历史悠久,建筑古朴,位于校园内的“红军楼”是学校的宝贵遗产,1992年定为县级保护文物,现在成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 学校教学成果丰厚,学校办校以来向名级各类正规院校输送大中专生1000余人。 宜章县莽山瑶族乡和莽山民族学校简介 莽山瑶族乡位于宜章县县境南部,距县城48公里,总人口9215人(2013年),瑶族占60%。乡政府驻永安。通公路。下辖7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全乡总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56亩。莽山位于南岭山脉北麓,总面积2万公顷,东、西、南与广东省乳源、连州、阳山相邻。境内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称“天南第一峰”。故莽山瑶族乡为高寒山区,部分村民深山务农,山高路险,收入十分有限。莽山民族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是宜章县唯一的以少数民族子女为主要生源的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坐落在湘南、粤北交界的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校园内竹木掩映,鸟语花香,清风拂袖,山泉和鸣。学校微型规格,却设置齐备。占地1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设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现有学生451人,教师42人,其中本科10人,大专19人,中专12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级职称21人。 学校经历70年沧桑巨变,二十世纪的“湖南省莽山林业学校”、“宜章县第四中学”、“莽山中心小学”、“莽山民族中学”都已经成为莽山教育发展的历史。框架结构的水泥楼房取代了土坯砖瓦校舍。2002年香港汽车会总监温锡钻先生捐赠20万元,香港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赠60万元,分别建成了小学“康耀楼”和中学“逸夫科教楼”。2007年在上级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投资60万元建成了崭新的学生宿舍楼。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学校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实施“着力科学管理、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创建民族风格”的办学模式,保证了当地山区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教师勤奋工作,学生全面成长。近年来,40多名教师中,就有10余人分别获得省、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模范、优秀班主任、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论文获奖50篇。曾两次被评为教育局综合目标管理三等奖及先进教育工会。 坚持教育改革,依托教育资源,开创民族风格是莽山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生源条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紧密相联。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当地民族语言及生活习俗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民族文化是莽山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学校以民族体育、民间艺术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谐发展。2006年参加湖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获“三等奖”,并被评为“郴州市优秀组织奖”,同时被列为郴州市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训练基地。莽山民族学校共分6所学校:1所九年制学校(校本部),1所中心幼儿园(含永安学校),4所村小(黄家畔学校、长滩学校、塘坊学校、道洞学校)。学前教育、小学低年级教育重视“双语”教学。我乡塘坊、道洞两所学校98%以上的学生是瑶族,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影响,普通话语音规范程度不高,致使在这些民族地区进行普通话教学、推广标准语的工作难度很大。针对这种现状,近几年来,如何消除民族地区的语言隔阂,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范围,使语言文字工作能够更好地为推动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我乡扶贫开发、促进民族团结服务,一直是我们在工作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乡塘坊、道洞学校(幼儿园)采取“瑶语”、“汉语”双语教学,重点抓好瑶族学生语言过渡学习,学好普通话,为义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是从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教师上课时先用瑶语将课文内容解说一遍,然后再用普通话对照解释,从拼音字母的发音,到基本字、词、句的学习,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基本词汇、话语入手,引导学生从瑶族语言环境转化到普通话境界,这个语言过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同时需要宽大的包容心,因为在此阶段,常常有许多学生是很难一下子就进入角色,马上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免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影响教职工的教学业绩,影响到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务聘任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 。为了适应瑶语、汉语双语教学模式,莽山民族学校的教师,不论是瑶族教师还是汉族教师,不论是本地教师还是外地教师均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瑶族语言,但这在短期内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很难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但这里的教师为了瑶族子弟的教育,为了莽山瑶族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把这些个人的荣辱得失统统抛到脑后,把全心身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关溪乡及关溪中心小学简介 关溪乡位于宜章县县境南部,东南与广东接壤,距县城32公里,面积55.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60米。人口1.6万,农村人口占90%。乡政府驻关溪。通公路。因这里煤矿多,农村青壮年有许多在井下作业,事故后,有不少单亲孩子,生活十分困难。 关溪中心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完全小学,创办于1980年,现占地面积889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藏书10933册,电教仪器设备392115.8元,在校学生人数458人。6个年级9个教学班,21名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或中教一级教师12人,特岗教师7人。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10人、中专学历6人。 2001年,全体学生家长亲自动手,帮助学校修建了一条长3000米的饮水管道;2005年,香港(中国)烛光教育基金董事长卢恩成先生引荐香港ING银行捐资20万元,为我校新建了一栋480平方米的教学楼;次年又引荐港商谢安如资助贫困学生,累计230名;同年,宜章县人民政府前副县长蒋建文先生个人捐资15000元修建水池一座;2006年乡人民政府斥资18万元,为我小修建排水沟;2007年,佛山市政协常委于国春先生引荐欧洲亚洲华人高尔夫球协会向我校捐赠价值30万元的办公用品和教学器材;2010年,郴州市人大代表雷路明先生个人出资10000元资助10名在校贫困学生,2010年,县级专项资金45万元新建了321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更添关溪乡中心小学发展机遇。关溪乡中心小学现有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已成为关溪人才的摇篮。30年来无数莘莘学子,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人生征途,实现心中梦想,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中心小学位于边远贫困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办学条件落后,作为边远贫困山区,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有: 一、基础设施落后。 二、贫因学生面多。 三、教师队伍薄弱。 面对关溪教育的困难,我们责无旁贷,但期望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支持。 三、确立对象 项目服务人群:湖南郴州汝城县三江口乡、壕头乡,宜章莽山瑶族乡和关溪等乡镇特困儿童 直接受益群体:郴州汝城县三江口乡等乡镇的300名特困儿童 间接受益群体:湘南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 “壹基金温暖包”发放对象标准: 年龄在6-12岁或就读小学1-6年级农村家庭儿童 1、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1200元 2、孤儿、低保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及特殊儿童 3、因意外情况造成特殊困难家庭的儿童 四、行动目标 1、通过儿童包的发放减轻贫困儿童寒冬低温带来的身体与心灵的伤害 2、增强民间公益机构灾害应对能力,搭建区域民间救灾网络体系 3、通过活动的宣传营造人人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 五、行动特点 1、NGO、壹基金与政府协作开展联合救灾行动 2、全国联动的民间救灾合作模式 3、壹基金支持下的区域联合救灾网络的搭建 六、信息发布:http://www.czzy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07 七、灾情调研及资料整理 2013年11月20日—12月25日 郴州福城志愿者与汝城义工、宜章志愿者多人,到湖南郴州地区汝城县三江口乡、壕头乡、宜章瑶族乡、关溪乡等乡开展实地调研。
时间
|
地点
|
内容
|
协作方
|
2013年11月20-21日
|
郴州
|
郴州福城志愿者联系汝城教育局、汝城义工收集三江口乡、壕头乡,宜章志愿者收集莽山乡、关溪乡联系人电话、QQ资料。
|
汝城教育局 汝城义工 宜章志愿者
|
2013年11月22日--28日
|
三江口乡、壕头乡乡中心小学、宜章莽山和关溪乡中心学校
|
汝城义工、宜章志愿者到当地政府、学校、居民处进一步调查了解三江口乡、壕头乡、三江口乡、关溪乡中心小学贫困儿童情况;
|
汝城义工 宜章志愿者 四个乡镇相关学校
|
2013年12月18日
|
宜章莽山乡、关溪乡
|
郴州福城志愿者与宜章志愿者和郴州媒体记者到当地政府、学校、居民处进一步调查了解中心小学贫困儿童情况;福城志愿者当晚返回郴州。
|
莽山、关溪中心学校、政府
|
2013年12月19日--26日
|
郴州
|
进一步与学校联系,整理照片、资料,书面向湖南联合救灾中心汇报;收集社会捐赠物资、清点整理、购买物资,接收壹基金“儿童温暖包”。进一步对收集的贫困儿童资料筛选、核实。25日在当地公示救助名单,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
|
郴州福城志愿者 汝城义工 宜章志愿者
|
八、温暖包的发放: 2013年11月20日—2013年12月26日准备工作,12月27日发放汝城县,2014年1月3日发放宜章县,郴州福城志愿者与汝城义工、宜章志愿者开展实地调研与紧急响应、儿童温暖包发放人员分工表
|
责任人
|
配合人员
|
工作内容
|
|
外联
|
朱涟汝
|
倪亚玲 朱硕杰 李安兵
|
与发放点联系与汝城义工、宜章志愿者联系与地政府部门衔接媒体联络
|
|
统筹
|
阿寺 朱涟汝
|
黄富 倪亚玲 朱硕杰 李安兵
|
灾情调查、调研收集捐赠学生数据统计物资数量统计财务统计后勤(食、宿、出行)物资发放公示
|
详见统筹方案
|
媒体
|
阿寺 朱涟汝
|
朱硕杰 李安兵
|
宣传文案确定媒体联络拍摄人员衔接素材收集信息发布(微博)防冻知识设计
|
|
物资
|
阿寺 倪亚玲 李安兵 朱硕杰
|
余登书 西临 大米云
|
所到物资数量清点、购买、物资按要求装箱运输车辆安排物资及安全保障
|
详见安保方案
|
2013年冬壹基金“儿童温暖包”将于2013年12月26-27日在汝城县三江口乡、壕头乡举行发放仪式,现将活动安排及程序通知如下:(宜章2014年1月3日发放参照) 九、壹基金温暖包发放流程: 一、所有志愿者、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媒体记者等,于2013年12月27日早上7:30在广电中心大楼集合,8:18钟举行出发仪式,8:30准时出发。 二、爱心车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提供爱心车辆、路途行程安全由叶海(或建宏)负责。 三、福城志愿者、爱心企业及人士、媒体记者、壹基金等从郴州出发直接去发放学校;汝城志愿者义工从汝城提前到三江口(上午10点前必须到),配合学校布置场地(桌子、椅子、学校准备音响、话筒等); 四、发放流程: 1、主持人:倪姐(或对方),穿志愿者马夹;(主持词倪姐拟稿); 2、壹基金代表讲话; 3、湖南民间联合救灾中心代表讲话; 4、爱心企业或人士代表讲话; 5、接受方代表讲话; 6、福城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宣布发放程序。 五、发放温暖包 1、按大小码好堆,每堆温暖包至少有2名志愿者(1名登记签到,1名拿温暖包);(4个尺码:加大(XL)、大(L)、中(M)、小(S) 2、汝城志愿者准备学生领包的个人票据,按发放表序号; 3、福城志愿者按尺码、序号准备学生发放花名册; 4、希望.高寒山区爱心棉衣、物资发放; 5、若有村小发放:志愿者负责人各带一组去村小。 六、中餐在学校食堂(或政府食堂)吃,标准10--15元(A餐) 七、活动完,大家返回郴州。 八、活动负责人 朱姐外联(湖南民间联合救灾小组、记者、爱心人士、学校、当地志愿者)电话:13017359777
倪姐:物资的整理、购买、拍照、发微薄,电话:13055006266 黄富:发放制表,转发微薄,电话:13875555018 庄姐:横幅、车贴,志愿者招募,电话:18973521959 西临:物资发放的指导、监督,后勤,电话:18907359500 余登书:物资购买、发放的指导,13789122083 曹阳:提供爱心车辆并协助接送记者,电话:18907353299 周建新:负责车辆招募,电话:13975580203
建宏:集合车辆组织好路途安全行驶和发放现场控场。电话:18107356111 13907350318
|